close

博客來e-coupon 梅克爾傳:德國首任女總理與她的權力世界



博客來e-coupon

梅克爾傳:德國首任女總理與她的權力世界





梅克爾傳:德國首任女總理與她的權力世界 評價



網友滿意度:



看書是一個最快增加"經驗"和"想法"的方式

你想過的、不曾想過的,

都有各式各樣的人把不一樣的體驗分享給大家

這也是我為什麼這麼喜歡讀書的原因~

但是讀書真的不能挑食,偶爾各式各樣的書

都要稍微看一下,才不會說在些關鍵時刻

缺了判斷的依據或概念>_<

像是這次看了覺得很有收穫的

梅克爾傳:德國首任女總理與她的權力世界

就會是我想推薦給大家的書~

不知道就偏好而言看官喜不喜歡呢?

畢竟也要有愛才能把書看下去嘛!XD

另外附上我常用的烏拉圭紫晶片折價券網站~

加入@Line粉絲團就能夠輕鬆拿~

推給大家試試看囉;)



小鴨 博客來e-coupon傳送門

梅克爾傳:德國首任女總理與她的權力世界



本週熱銷商品:





對人類的未來下注:經濟學家與生態學者的警世賭局:我們將會邁向繁榮,還是毀滅?







看見台灣里山







商品訊息功能:

商品訊息描述:














  • 《梅克爾傳:德國首任女總理與她的權力世界》



    地球上最有權勢女性

    改變歐洲的政治家

    梅克爾,歐洲最強大經濟體的領導人

    出身東德、三度蟬聯德國總理,執政期將超越柴契爾夫人。

    梅克爾帶領歐洲走過歐債風暴,再造德國經濟奇蹟,

    她如何在20年內崛起?為何能深得人心?

    ★台灣第一本詳細介紹梅克爾的重要書籍

    ★另附梅克爾導讀冊,帶你快速進入她的成功世界

    ★德國亞馬遜書店暢銷榜No.1,歐洲各大媒體聯袂好評

    作者柯內留斯一路採訪梅克爾長達25年,以生動文字帶我們認識愛旅行、想當花式滑冰選手、私下是個冷面笑匠的梅克爾。也帶我們親臨現場,觀察梅克爾怎麼在國際舞台上,和法國薩科奇、美國歐巴馬和俄國普丁、中國溫家寶等人周旋。

    這本獲得梅克爾本人授權的傳記,揭開了她令人好奇、不為人知的各種面貌。看看一位喜歡搭車四處旅行的東德女孩,如何一步步登上歐洲權力最高峰,成為白宮晚宴的座上國賓。正如英國《衛報》推薦:本書堪稱了解梅克爾的「專業指南」。

    本書特色

    1. 台灣第一本詳細介紹梅克爾的重要書籍

    作者長達25年的貼身採訪,獲得梅克爾本人及核心幕僚的信任,講出許多從沒對外說過的內心話,是最貼近梅克爾的精彩報導。

    2.附梅克爾導讀冊,帶你快速進入她的成功世界

    特別製作「大事記」、「政治生涯關鍵事件」等內容,隨著梅克爾的發展腳步,構築對歐洲的新認識。

    3.一窺歐洲變局的內幕揭露

    跟著梅克爾經歷一樁樁影響世界的大小事,從她的眼睛看問題、看人物、看各國;看利益角力,也看各種盤算。

    4.新時代女性的勵志大作

    事實證明,近幾年的歐元甚至歐盟,就是靠這位女性撐住一片天,才解除崩解警報。大女子當如是也。

    商業周刊年度專題-改變世界的力量,與希拉蕊傳記同步出版,商周集團將傾注所有資源,於各媒體及舉辦活動爭取讀者關注。















      得獎與推薦記錄

      ?梅克爾認可授權傳記

      ?德國亞馬遜政治類暢銷榜No.1

      ?歐洲各大媒體聯袂好評:

      《法蘭克福廣訊報》《世界報》《時代週報》《柏林日報》《維也納日報》《新蘇黎世報》《衛報》《泰晤士報》《金融時報》

      政治評論家胡忠信--導讀

      德國在臺協會處長紀克禮--推薦序

      楊照、蔡英文--誠摯推薦

      這本傳記描述了外交政策,以及梅克爾的政策決策過程......作者從1989年開始就緊跟著梅克爾採訪。本書堪稱了解梅克爾的專業指南。

      --英國《衛報》(The Guardian)

      這本傳記讓我們了解到,一位來自東德、沉默寡言的物理學家,如何變成歐洲政治的大腕人物,以及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女性。

      --英國《金融時報》(Financial Times)

      今年最有趣的一本政治書,極富啟發性和參考價值。

      --德國《時代週報》(Die Zeit)

      作者精彩刻畫出梅克爾與歐巴馬的互動,也深刻分析了梅克爾因應歐債危機的處置。富有啟發性,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書。

      --德國《柏林日報》(Berliner Zeitung)

      作者長年近身採訪梅克爾,以及一向不願曝光的核心幕僚。這回他將多年累積的親身經驗與觀察,寫成了這本書。

      --奧地利《維也納日報》(Wiener Zeitung)

      書中充滿生動的書寫和政壇軼事。透過作者高明的採訪訪問,我們直通了柏林的權力核心。

      --瑞士《新蘇黎世報》(Neue Zürcher Zeitung)

      之前所有梅克爾的相關分析,都沒能真正揭開她外交與歐洲政策的決策歷程。作者以深入淺出的豐富資訊,為我們補上這段空白。這本書,可以作為理解金融和經濟危機的地圖。

      --德國《法蘭克福廣訊報》(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)

      作者細膩描寫了梅克爾的各個面向。

      --德國《世界報》(Die WELT)

      這本梅克爾外交與政治生涯的傳記,幫助我們看見了活生生的梅克爾。

      --英國《泰晤士報》(The Times)

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作者介紹





      史帝芬.柯內留斯 Stefan Kornelius

      1965年生,大學修習政治、歷史、法律,現為記者。曾為《亮點》週刊(Stern)與BBC撰稿,1987年始為《南德日報》(Suddeutsche Zeitung)寫稿,2007年獲Karl-Klasen記者獎,2009年因報導阿富汗昆都士空襲事件而獲年度記者特別獎。

      審訂者簡介

      湯瑪斯.羅果夫斯基 Thomas Rogowski

     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畢業,主修德文,輔修政治、哲學。1977年三科均通過國家考試取得教師資格,留校任教,並於1993~1998年間擔任外籍學生德文中心主任。







    • 譯者介紹





      楊夢茹

      東吳大學中文系、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德國文學系畢業。譯有《恐懼的原型》等,著有《從憂鬱到豐美:歌德的精彩人生》(商務,2007年。陜西,2012 年)。教過《紅樓夢》,演過廣播劇,因而覺得幸運。最愛驚濤裂岸的碧海,以推敲韓非的理論度過職場困阨為樂;重然諾,欣賞紮實的人與優美的文字。



















    梅克爾傳:德國首任女總理與她的權力世界-目錄導覽說明





    • 第1章國際舞台--默默扛起歐洲的女當家

      四年的危機讓梅克爾晉身為政治刊物封面故事的女英雄:「梅克爾神話」、「敗選的領袖」、「歐洲女士」、「沮喪的母親」、「小心,梅克爾來了!」

      第 2 章少女時代--身在東德卻能自由成長

      喜歡旅行、喜歡交朋友,一直是梅克爾的特質。「我認識了保加利亞人、美國人和英國人,十五歲時與美國人一起用餐,講東德的事給他們聽。」

      第 3 章初征政壇--不斷拓展影響力的範圍

      梅克爾把政治看成一種線性的過程:

      「只要能推進一步,我就願意妥協。」

      第 4 章內心世界--支持梅克爾內在的東西

      真實的她究竟是什麼樣子?

      答案很乏味:梅克爾,就是我們看到的那個樣子。

      第 5 章時代推手--她和她的政治聯盟

      《經濟學人》在她上任週年時寫道:「梅克爾是世界明星,德國總理希望接演世界舞台上一個更重要的角色......但德國準備好了嗎?」

      第 6 章心嚮美國--德國總理的美國夢

      「我讚賞什麼呢?我欣賞美國夢,人人都有機會成功,憑個人努力就能達到什麼的美夢」

      第 7 章國防試煉--總理與戰爭

      總理必須穿上防彈背心,而這架德國軍機的駕駛員,在途中兩度被迫更改緊急飛行的路線。是槍口噴出的火燄?紅外線操控的防空導彈彈頭?或者只是陽光反射?

      第 8 章面對以色列--大受猶太人歡迎的德國人

      「我人生中的前三十五年是在德國的一部分度過--東德,納粹主義在那兒被當作是西德的問題」

      第 9 章永遠的普亭--亦敵亦友的俄國寵兒

      外交在此果真個人化了起來,至今當他倆見面時,總有點兒夾槍帶棒。梅克爾在柏林迎接回鍋總統普亭時,像個媽媽似的嚴正警告他:你又遲到了。

      第 10 章中國矛盾--要做生意還是堅持理念

      中國經驗對東德長大的梅克爾來說,充滿了矛盾:一黨專政、權威領導、處置異議分子等,她深感厭惡。另一方面,這股團結一致的動能,又讓她著迷。

      第 11 章極大危機--吃力不討好的歐洲經濟會戰

      這天早上,一個小包裹寄到了總理府,安全人員立刻攔截下來;一個從希臘寄出、裡頭捆紮著炸彈的包裹。梅克爾成了希臘極端主義分子的目標?

      第 12 章關於權力--一切都要聽她的意思?

      她不要求意識型態的忠誠,不會把意識型態當成權力之準則,她抵拒這種辯論。梅克爾的政治非常理性,這就是她權力的秘密:只參與她知道最後會贏的辯論。

      後記



















    推薦文

    領導力就是一種人文素養--《梅克爾傳》讀後空谷足音

    胡忠信

    在德國近代政治史,幾乎可以做出定論,梅克爾是繼俾斯麥(Otto von Bismarck)以來,足以成為「名相」的政治領袖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,艾德諾(Konrad Adenauer)將西德從廢墟中復興;布蘭特(Willly Brandt)推動東進政策,並使德國獲得救贖;柯爾(Helmut Kohl)則是完成了東西德統一大業。其後,一位來自德東的女孩子,因緣際會踏入政壇,以其才氣、能力與機運,跳脫三十五年的共產主義生活經驗,不但成為歐洲的耀眼新星,甚至躋身世界級的政治領袖。

    如何理解梅克爾的成長歷程?她的問政理念為何?她在逆境中如何自我改造?為什麼她有特殊的「美國夢」與「猶太情懷」?她又如何以非凡能力處理歐債危機?透過本書簡約、精彩而流暢的敘事,閱讀者將會掌握梅克爾的成功秘笈,驗證了彼得?杜拉克(Peter Drucker)所言:「領導力就是一種人文素養。」

    梅克爾辦公室懸掛著一幅俄羅斯女皇凱薩琳大帝(Catherine the Great)畫像,凱薩琳原是來自日耳曼小邦的公主,下嫁成為沙皇的媳婦,經過苦讀自學、自我再造、改信宗教與宮廷鬥爭淬練,凱薩琳竟然成為繼彼得大帝(Peter the Great)後的英主。同樣地,梅克爾出身自東德共黨統治下的新教牧師家庭,憑藉聰穎天資與勤苦力學而成為物理學家,其後卻出乎意料在東歐共黨國家崩解中,成為「進入叢林的小白兔」。梅克爾本來只是柯爾政府聯合內閣中的「德東樣板」,卻「努力學朝儀」,在充滿地域偏見、沙文主義的政黨傾軋中努力向上,進而成為德國最有權勢的領導者。梅克爾心儀凱薩琳大帝,視之為成功典範,正是一種「大丈夫當如是也」的英雌氣概。

    一位來自封閉社會的物理學者,人生三十五年歷練可說性格上已經定型,梅克爾是如何「活到老、學到老、改造到老」?毫無疑問地,普魯士風格的務實作法,基督新教的教誨與工作倫理,加上物理學實事求是的邏輯訓練,正如波蘭人居禮夫人(Marie Curie)最後在法國以及歐美物理學界大放異彩,都是一種來自深層的人文底蘊、宗教關懷與歷史意識。梅克爾自述:「和西方的人來往時,我不斷在測試,看看能不能在心靈上與他們一致。如果我達到和他們一樣的水準,那麼就算無法去地中海,也不那麼難受了。」即使在蠶繭似的東德生活三十五年,梅克爾家中所培養的自由討論空間,保持心靈的奔馳與開放,透過旅行擴展視野與跨越國界,適足以說明當梅克爾由邊陲而走向中央,何以能夠立即「無縫接軌」而沒有成為邊際人。本書作者提供一個令人深省的角度:

    「梅克爾把政治看成一種線性的過程,而談判是以一個刻度、一個刻度的方式進行。當梅克爾與對手為了某個立場爭辯時,她會拿出一把尺來測量,找出兩種見解之間的中心點。倘使那個決定也符合她的好惡,她就認為妥協是對的。她最愛運用平衡、傳達與妥協的主持風格,沒有太多衝突就得到結果。」梅克爾運用物理學原則「沒有質量便無吃水深度」,再度驗證她的中心理念與施政作為,正是來自一種不斷前進的辯證過程:「博覽群書、廣結善緣、有志竟成」。

    領導是做正確的事,做更好,不斷突破,表現出色。正如梅克爾在華格納歌劇《尼布龍根指環》的啟示:「事情無法從出口倒轉過來,讓我覺得悲痛。起步對,滿盤皆對。」梅克爾視此為從政座右銘。如果再往內心探索,則是「理性與自由」的理念。理性來自一種沉默寡言、守口如瓶、「為政不在多言」,在人際關係上高度自律,保持「熱情、責任感、判斷力」的高度平衡,而其深層思想則是尊重個人自由與表達意見的自由。梅克爾對自由理念的由衷之言令人折服,她說:

    「沒有自由便什麼也不是,自由使個人能樂在工作、追求發展、樂見異同、拒絕齊頭平等,並對自己負責。」「自由是我人生中最幸運的經驗,沒有什麼比這更讓我振奮,沒有什麼比這更能激勵我,沒有什麼力量比自由更強大,更能給我正面的感受。」「我在專制政權下生活了三十五年,它與我的過去密不可分,若有人說這不會再發生了,我總是存疑。」自由的代價是保持恆常的警醒,本書視「自由是她內心的主旋律」「自由包含責任、包容與勇氣」,是敘述最精彩之處。

    理解了梅克爾對自由的渴求與嚮往,才足以理解她的「美國夢」,以及她與兩位美國女性國務卿萊斯(Condoleezza Rice)、希拉蕊(Hillary Rodham Clinton)成為莫逆之交的緣由。以此理念為出發點,梅克爾發展出來的外交政策基石是美國、歐盟以及以色列,也是必然的邏輯結果。基於價值與信仰,梅克爾「於公,反對小布希出兵;於私,邀小布希吃烤肉」。在理想與現實之間,在衝突與妥協之際,梅克爾還是獲得了美國民間最高榮譽「自由勳章」。梅克爾的政治哲學由此而展現出來:「歷史經常讓我們看到,渴望自由的力量可以發展到多大程度。渴望自由促使人類克服恐懼,坦蕩蕩對抗專制獨裁。專制獨裁的鍊條、壓迫的桎梏,都無法長久抵抗自由的力量。這是我的信念,它將繼續引導我。」

    本書最精闢的論點之一,是深刻探討了梅克爾的「猶太情節」。作為一位新教牧師的女兒,梅克爾當然對以色列歷史與猶太經典瞭若指掌、如數家珍,尤其對於二次大戰的「猶太人大屠殺」,梅克爾自然承擔了歷史責任。有別於戰後日本政治人物的態度(如同時期的安倍晉三),梅克爾持續強調:「德國與以色列,現在、持續、永久,會因為對大屠殺之共同記憶,而以特殊的方式繫在一起。」德國前總理布蘭特為德國二戰罪行下跪致歉,使德國人在自我救贖中站起來。梅克爾延續此歷史思維,視以色列的國家安全為德國國家利益,甚至強調沒有商量之餘地。然而梅克爾基於民族自決原則,也衷心希望以巴和解,允諾巴勒斯坦人生存空間,當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破壞了和平進程,梅克爾不惜與之決裂,也就是說在現實的政治考量之上,梅克爾對自由、民主、人權理念的堅持,才是她施政的原動力。

    作為歐洲最有影響力的國家總理,梅克爾如何看待與她有共同歷史經驗的俄羅斯總統普丁?梅克爾是從威權體制釋放出來,普丁則是在「創傷症候群」以後打造新威權體制,「就像老夫妻過招」,兩人如何跳探戈,堪稱一絕。至於面對中國的大國崛起,既要堅守人權原則,又要與中國交往經商;梅克爾會見達賴喇嘛所引發的外交危機,何嘗不是歐洲國家的共同困境?更嚴峻者,則是德國在歐盟的角色,以及歐債危機中梅克爾扮演救火隊引來排山倒海的反彈。正如本書作者的破題:「想成為歐洲的霸權,德國太小了;要成為均衡力量,德國又太大了。」由於過去一百五十年的戰爭衝突經驗,梅克爾必須「重不得、輕不得、快不得、慢不得」,循序漸進、不慍不火,如走鋼索的瓦倫達般十分謹慎,以免引發致命的「瓦倫達效應」--因為操之過急或信心喪失而墮入深淵。

    梅克爾特別鍾愛捷克作家恰佩克(Karel ?apek)的話:「歐洲的造物者把它做成小小的,甚至又把它分成微小的一塊塊,以致於我們的心不為大小而喜悅,而是為了多元。」正如福島核災以後,梅克爾發揮膽識決定「反核家園」之路,保持「自由、多元、包容」精神。梅克爾以溫柔又強悍的靈活手段面對歐債危機,哪怕因撙節方案引來「希特勒第二」之譏,她亦雖千萬人吾往矣,深知「歐元若是垮了,歐洲也就完了。」本書作者提供了深入的分析與評論,對梅克爾被形容為「歐陸的柴契爾夫人」、「俾斯麥第二」、「歐洲的嚴師」做了背景說明,有別於一般的新聞評論,作者更具宏觀性的歷史分析。

    梅克爾的跟隨者形容她是「完美的後政治人物」,政治人物是否可趨完美境界,或可有所保留,但「後政治」強調的是「不預設立場、不受驅使、不僵固於信念、靈活有彈性、會等待正確的時間點」,梅克爾的確提供了當今世界政壇一個典範,她「只參與她知道最後會贏的辯論」,的確在世界性的政府治理危機中,樹立了一個標竿與參考值。

    產生巴哈、貝多芬、莫札特、歌德的文化沃土,也曾經出現逆流般的納粹野蠻帝國;在馬克斯、列寧、希特勒、戈貝爾的廢墟上,再造了德國的復興與強大,梅克爾恭逢其盛,既參與了歷史進程,也改造了歷史的軌跡。當台灣歷經公民運動興起,「街頭運動決定了政治決策」,這本梅克爾傳記的中譯本上市,的確如空谷足音般,提醒陷入了泥沼的台灣人民,要仰望天空的星辰。筆者再三研讀本書以後,不揣淺陋,將我的讀後心得與大家分享,我們必須懷著信心、希望、愛心,永不放棄,往前邁進。

    (本文作者胡忠信先生,為政治評論者、廣播主持人、歷史學者)



    解密梅克爾

















    第6章心嚮美國

    德國總理的美國夢

    梅克爾與美國有兩種關係:一種非常私人,一種純屬工作。工作上的美國,是她身為德國總理,跟各國總統開視訊會議、高峰會議,所看見的偉大政治美國。這個美國如同政治風景上獨自屹立的石頭,牢牢釘在她思想體系的明信片上。價值、信念、策略,全都繞著政治上的美國打轉。但有時她也覺得,自己好像不認識這個美國,而且當總理愈久,就愈常有這種感覺。對梅克爾來說,這個美國的內政功能不彰,有個讓人捉摸不定的歐巴馬總統,還有一種因懷疑國力日益減弱,而形成的自知之明。

    私人的美國,是一個充滿夢想與感情的國度。梅克爾在還是少女時就認識這個國度,這個美國是她寄託心中渴望的天地,一個自由和自我實現的地方。少女時的她很確定,要等過了六十歲生日才能獲准到那個國家一遊,而且是屆時東德允許她這位進入退休年齡的公民,到西方旅遊的話。但是梅克爾三十歲那年,就已經到了她的渴望之地旅行。一九九○年夏天,柏林圍牆開放未滿一年,她與另一半饒爾搭乘飛機前往洛杉磯。

    大約二十年後,二○○九年十一月三日,梅克爾在美國參議院談起這段往事,向美國道出心聲。除了一九五七年的艾德諾之外,在她之前再沒有任何一位德國總理受邀至美國國會,向參議員和眾議院代表演講—一九五七年時梅克爾只有三歲,正在奮力學走路。孩提時她就喜歡電影和書本中的美國,喜歡她西德親戚悄悄夾帶,寄到滕普林牧師家的美國產品。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國會,把當年由渴望繪成的一張畫,略帶激動地打了開來。

    ⊙與希拉蕊、萊斯惺惺相惜

    她的聲音聽來有些緊張:「我讚賞什麼呢?我欣賞美國夢,人人都有機會成功,憑個人努力就能達到成就的美夢。我像許多青少年一樣,喜歡某個牌子的牛仔褲,在東德買不到這個牌子,我姑姑不時會從西邊寄一條給我。我欣賞美國的遼闊景色,能讓人呼吸得到自由以及獨立的精神。一九九○年丈夫和我平生第一次飛到美國,到了加州。我們永遠忘不了第一次看到太平洋那一剎那,壯觀極了。」

    「壯觀」就是飛越大西洋後打開的那張畫,梅克爾與饒爾從洛杉磯轉機到聖地牙哥,往南的飛機上,右側便可俯看太平洋。梅克爾一想到大海的另一端就是亞洲,便無限神往。他倆這一天晚上又去了海灘。

    同樣讓她留下難以磨滅印象的,是兩位女性國務卿:萊斯與希拉蕊。由總理來接待國務卿其實不符合慣例,唯獨萊斯和希拉蕊例外。有本事在詭譎的華盛頓走出一條路來的堅毅女性,讓梅克爾欣賞不已。她一直都覺得和希拉蕊很親近,也希望她二○○八年時競選總統(雖然希拉蕊自己之前從未公開表態)。梅克爾與萊斯則多了學術上的經歷。萊斯展開仕途之前,在史丹佛大學政治系任教,是俄國與東歐專家。一九九五年,萊斯寫了一篇文章,探討德國統一以及歐洲權力板塊移動這個充滿戲劇性的歷史,這篇文章至今仍是經典。她和梅克爾一樣,也會說俄語,這讓她倆有了連結。

    ⊙與小布希周旋,宛如柔道選手

    二○○五年十一月,梅克爾終於進了總理府,她的任命書放在書桌旁一個可移動的小櫃子上。新上任的總理處理外交事務遊刃有餘,德國人無不感到驚訝。與小布希周旋時,特別能看出梅克爾宛如柔道選手之細緻,善於借力使力。關塔那摩成為處理美國事件的攻擊點,她在上任後出訪美國的前幾天,接受《明鏡週刊》訪問,一句話就足以讓她和小布希保持距離,為自己建立富批判精神的名聲。梅克爾說:「像關塔那摩這樣的機構,不能繼續存在下去,必須找出另一種對待犯人的方法與途徑。」她沒有多說什麼,但支持她的人突然多了起來。

    這一幕表現出來的果敢,令人欣喜若狂。擺脫束縛的聯盟贊同這項批評,梅克爾預先確定了推論:強硬反抗恐怖統治,但是拒絕小布希政府的方法。只剩下一種情況:只要德國讓公民在那個不合理的系統中受苦,對於關塔那摩的批評便不足以取信於人。小德邁齊爾立刻安排,於是關塔那摩交出土裔德國人庫拿茲(Murat Kurnaz)。庫拿茲自二○○二年起就被關在裡面,歷經兩個調查委員會以及不計其數的法庭審理,為營救他而忙碌。他在被羈押四年半之後,才回到德國。

    梅克爾的批評,為她在小布希那兒爭取到了空間。這位總統,特別是他的外交團隊,包括國務卿萊斯和安全顧問哈德利(Stephen Hadley),都高度重視要與德國重修舊好。華盛頓察覺到自己被孤立了,梅克爾給他們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,因此白宮只好忍耐她斥責關塔那摩的言論,何況梅克爾的個人故事相當引人入勝。小布希稍可容忍這位來自東德的女士大談自由,因為根據未足採信的紀錄,一位特務要求在阿拉伯世界擁有自由與民主,正好把這件事緩了下來。此外,批評他的是梅克爾,不是施洛德,這點尚堪忍耐。

    ⊙私下與小布希相處坦率又愉快

    小布希與梅克爾的相處總是坦率又愉快,也可以有趣而且無拘無束,不像公開曝光時繃著一張臉。小布希一定很早就告訴過梅克爾,置身神經緊張的最高單位,其實也可以有不受拘束的時刻。總之,這是個經驗傳承:如果兩位國家舵手把外交禮節和顧問們都拋開,就可培養出友誼與夥伴般的感情;我們在上面,只有我們兩個。梅克爾和小布希之間很快就產生了化學反應:他倆很投契。小布希曾把手搭在梅克爾的肩膀上,這待遇可不是人人都有。G8在海利根達姆舉行高峰會期間,他想為她按摩肩頸,而她有點兒嬌俏、佯裝嚇一跳擋開了。

    根據行事曆上的記載,梅克爾和小布希有兩次在「私人」場合會面。先開始的是梅克爾,在二○○六年邀請小布希到她的選區去。小布希曾於一次會面時對梅克爾表示,很想看一看昔日的東德。於是梅克爾邀請他去特林維萊爾斯哈根(Twinwillershagen),一個大約只有七百位居民的地方,相形之下,大批闖入的國際訪客有如蝗蟲過境。他們在鄉下吃烤肉晚餐,有濃濃鄉村風味的野豬、鹿以及鴨子—象徵著庶民的地方風味,由村裡的餐館老闆米歇(Olaf Micheel)掌勺。約有三十位朋友聚在一起,一面東德時期農業生產合作社樣板的「紅旗」就在眼前,一片梅克倫堡—西波美拉尼亞(Mecklenburg-Vorpommern)的田園風光。

    二○○七年十一月她啟程前往德州,態度有所保留,即使有友誼為基礎,梅克爾仍要處處留意,受邀去農場確實很親密,所以這次旅行最讓總理身邊的人睜大眼睛,引起最多的聯想。小布希熱愛他的農場,一間又一間有游泳池、池塘、車庫及直升機棚的房子,坐落在一塊六平方公里大的草地上,這塊土地以前屬於一位德國移民恩爾布雷西特(Heinrich Engelbracht)所有。經常有人批評小布希,身為總統卻老是待在農場裡,於是這座農場有了「西部白宮」的稱號。小布希覺得在這兒最怡然自得,他驕傲的帶著客人參觀,可以的話還會帶客人騎登山車,或者和他們一起釣魚。有一次他說(極有可能還挺認真的),他在總統任內最美好的時刻,就是在農場的池塘裡捕到一條七磅半重的黑鱸。

    梅克爾和夫婿在這個家庭的主屋裡過夜,被梅克爾選中陪同的,有政府發言人威廉和外交顧問郝斯根。這天夜裡,她在客人房內的臥室就寢,這平時是小布希的女兒及父母(也就是老布希和妻子芭芭拉)住的地方。一時間難以適應的親密,讓布希用由衷的真誠掩飾過去了。梅克爾出奇安靜、措辭生硬,她其實很不想公開接受這個友誼,小布希的政治名聲並不好。隔天清晨,總理與總統去附近散步,路程並不算輕鬆。至於騎登山車四處逛逛,她興趣缺缺。然後她就告辭了。

    半年後小布希進行卸任前的訪問,最後來到柏林大門前的媚瑟堡(Schloss Meseberg)9,這是個較少繁文縟節的小型活動,遠離大眾。對梅克爾來說,與各國政要的工作往來,以小布希階段最好、最密切,而她的顧問群也肯定這點。









    編/譯者:楊夢茹
    語言:中文繁體
    規格:平裝
    分級:普級
    開數:25開15*21cm
    頁數:336

    出版地:台灣













    商品訊息簡述:








    • 作者:史帝芬.柯內留斯

      追蹤







    • 譯者:楊夢茹








    • 出版社:商業周刊

      出版社追蹤

      功能說明





    • 出版日:2014/6/12








    • ISBN:9789866032585




    • 語言:中文繁體




    • 適讀年齡:全齡適讀








    梅克爾傳:德國首任女總理與她的權力世界





arrow
arrow

    kellyl0r0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